学术观点 | 杨炳钧:“台上坐着主席团”的概念语法隐喻阐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杨炳钧,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摘要:“台上坐着主席团”是汉语界争论了70多年的句式,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较为统一的意见。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句式的特点与形成机制。依据语法隐喻理论, 该小句属于典型的概念语法隐喻, 是由复句“那是主席台, 主席团坐在台上”级转移而来, 它同时具备关系过程 (那是主席台) 和存在过程 (主席团坐在台上) 的特点。就元功能而言, “台上”既是主语 (人际功能) , 又是环境成分 (概念功能) , 还是主位 (语篇功能) 。类似的句式在语言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固化, 成为常用句式。
主题词:台上坐着主席团; 语法隐喻理论; 概念语法隐喻
学习文献:杨炳钧.“台上坐着主席团”的概念语法隐喻阐释[J].中国外语,2019,16(01):48-5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非限定小句的功能类型研究” (15BYY016) 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获得作者和期刊授权独家公众号全文推送,其他媒体转载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科研助力 | 话语分析领域有哪些国际知名学者?互动赠刊公益活动
学术观点 | 朱莉莉、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的研究:从Halliday到Martin
学术观点|丁建新: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
学术观点 | 王振华、王冬燕:从动性、质性到物性: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
学术观点 | 李战子、王炜琳:基于符码理论的英语课堂授课模式辨析
学术观点 ︳彭宣维:叙事话语的社会生态效应——基于科幻小说《地狱》的评价解读
学术观点| 谭晓春、黄国文:“自然诗歌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解读——以孟浩然《春晓》为例
0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的“主语宾语问题大讨论”中, “台上坐着主席团”是广受关注的句式。在当时的讨论中, 不少学者强调汉语语法与印欧语法有重大区别。“中国语法学界流行着一种看法, 认为汉语语法里, 句法占主要地位, 甚至于说汉语语法只有句法一部分”“要全面地解决汉语语法的句法问题, 首先必须进行词法和句法的综合研究” (张志公, 1956:20) 。众所周知, 由精通英汉双语的韩礼德 (M.A.K.Halliday) 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以下简称SFL) 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lexicogrammatical (词汇语法) , 意思是词法与句法必须结合起来研究, 形式与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研究借鉴SFL的语法隐喻理论 (Grammatical Metaphor, 以下简称GM) 来探讨“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一特殊句式。若将该句式放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 还可能涉及人际隐喻, 甚至语篇隐喻。限于篇幅, 本文仅涉及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以下简称IGM) 。
02
有关“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研究
有关“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句式类别、语法成分和意义分析。早期研究重在语法成分与句式类别, 近些年重在意义分析。
2.1 句式类别
在主语宾语大讨论期间, 有学者指出:“‘一张凳子坐三个人’跟‘三个人坐一张凳子’当然是内容不同的句子。” (任铭善, 1956:28) 同理, “台上坐着主席团”与“主席团坐在台上”也是不同的句式。
张志公 (1956) 指出, 有人主张按照词序确定该句式, 这无法解释“这么冷的天, 你出去也不多穿件衣服吧”之类的表达;有人主张按照意义关系确定主语和宾语, 从施动受动方面加以论断, 这又无法解释“小炉子烤火, 大炉子做饭”之类的表达;而对于“他们两个人,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都没说话”这样的句子, 无论是以词序为标准还是以施动受动的意义关系为标准, 都难以解释。于是, 这类句式被称为“存现宾语句”, “主席团”是存现宾语, 这类句式限于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现象 (张志公, 1956:23) 。也即, 这类“存在句”分三种类型 (祝孔嘉, 1955:34) 。如例 (1) 所示:
例 (1)
a.海面上露出了曙光。(出现)
b.台上坐着主席团。(存在)
c.后来又走了两个同志。(消失)
陈仲选则认为该句式是“说明主语句”。“台上坐着主席团”是“主-谓-补”的结构, 而“在台上坐着主席团”则是“附-谓-补”, 有了“在”就取消了“台上”的主语资格;“坐着主席团”是说明“台上”的情况, 可称作“说明主语句” (陈仲选, 1956:34) 。
有些学者则认为该类句式属于倒装句。“这种在句首的副位, 尤其是表地位的, 在汉语的习惯上往往要变更主语的位置, 让它倒装于述语之后” (黎锦熙, 1924/1998:50-51) 。“台上坐着主席团”“隔壁店里走了一帮客”“车他骑走了”都是倒装句, 因为类似表达的目的是强调突出某些成分, 这是修辞上的需要 (岑麟祥, 1955:19-20) 。虽然不一定同意将之归为倒装句, 但“修辞上的需要”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响应。比如, 陈国亭指出, 把该句式看作主谓句、无主句、倒装句等“忽略了言语的动态演变, 忽视了汉语词序作为语法修辞手段可以有种种变化这一事实” (陈国亭, 1984:56) 。
“无主句”这一类别则是出现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简称“暂拟系统”) 中。这是为了编写汉语课本, 语法学界和语文教学界在1954至1956年间共同制订的参照系统, 一直沿用到1988年。依照该系统, “台上坐着主席团”是“无主句”。
2.2 语法成分
主语宾语大讨论中的主要分歧是, 究竟要根据意义还是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不少人认为应该采取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但是如何结合也是见仁见智, 没有共同的结论” (李临定, 1980:182) 。根据吕叔湘 (1982:2) 的概括, 有关的语法分析至少包括三种主要观点:“主语说”, 认为“台上”是主语, “主席团”是宾语;“状语说”, 认为“台上”是状语, “主席团”是主语;“无主语说”, 认为“台上”是状语, “主席团”是补足语, 这个句子没有主语。以下择其要者加以概述。
“台上”是主语。表示出现、存在或消失, 且句首有方位词 (原文用的概念是“地位词”) 的句子中, 句首的部分作为叙述说明的对象, “台上”应该是主语, 因为主语是一句话的话题;“坐着主席团”则是动宾短语作谓语 (祝孔嘉, 1955:3 5) 。主语可进一步分为施动主语和受动主语 (邢公畹, 1955) 。
“台上”是附加语。开头的成分无论加不加介词, 总是附加语, 因为汉语的习惯一般是把附加语放在前头;“主席团”则是“存现主语”, 因为“存在或出现的主题正是‘主席团’”;句首的附加语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 如“楼梯上又跑下来许多老鼠”;另外, 类似句式中主语施动者与主语受动者有区别 (曹伯韩, 1956:30-31) 。如例 (2) :
例 (2)
a.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语施动者)
b.窗台上放着一盆花 (主语受动者)
有些研究者认为必须否定例 (3) 中“台上”和“店里”的主语资格, 把“主席团”和“一帮客”看作依存主语, “这类主语不是一般的主语, 它们是依存于谓语的” (王了一, 1956:24) 。
例 (3)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隔壁店里走了一帮客
有些研究者则认为该句式没有主语, 也不需要主语 (孙毓平, 1 9 5 8) 。高名凯以“客厅里来了一个生人”为例, 提出“客厅”不是“来”的主语, 只是在客厅这个地方来了一个生人罢了;这也不是“一个人到客厅里来了”的倒装句, 因为这两个句子的意义并不相同 (高名凯, 1986) 。这一思想在“暂拟系统”中尤为突出。
2.3 意义分析
关于该句式的意义分析, 不少研究者先把它认定为存在句, 之后在存在句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该句式与相近句式是否可以变换, 变换之后意义是否有变化。
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可以变换得看情况。NPL+v+着+NP是个歧义句式, 可以分化为表静态和表动态, 表静态的“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 表动态的“台上唱着梆子戏”则不能变换为“梆子戏唱在台上” ( 朱德熙, 1962/2001, 1981) 。前者的动词含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而后者没有 (周国光, 1999:9) 。
陈国亭 (1984) 对变换问题做了更加科学的阐释:句子组成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 (词序) 可能随着交际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从而产生交际变体或修辞变体;“台上坐着主席团 (A) ”与“主席团坐在台上 (B) ”都是与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相适应的。表述 (A) 很可能处在类似例 (4) 这样的上下文中:
例 (4)
小学校的操场上人声鼎沸, 人们都是来参加选举大会的。操场东侧临时搭起了一个大台子……
这里的“台上”是前文已经出现的, 是已知信息充当主位, 所以用表述 (A) 才合适。如果换成例 (5) 这样的语境, 那么表述 (B) 更加合适:
例 (5)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英雄事迹报告团、工会代表团和刚刚推选出的大会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英雄事迹报告团和工会代表团坐在大礼堂的前排。
吕叔湘 (1982:2) 也认为, 把“台上坐着主席团”等同于“主席团在台上坐着”是把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混为一谈的结果。
有些从语用观的角度探讨这类句式的意义问题。比如, 储泽祥等 (1997) 揭示了存在句语用价值变化的两大方向:一是从静态叙说到动态描写, 一是从平实到生动活泼;该研究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描绘了“着”类存在句描写功能逐渐增强的历时趋势。
还有些学者认为, “台上坐着主席团”与“台上放着玫瑰花”是表示存在的同一构式的两个实例, 前者有施事参与者角色“主席团”, 后者有受事参与者角色“玫瑰花”, 处所参与者角色都是“台上” (陆俭明, 2009) 。当“施事”与构式侧重角色 (“状态客体”) 发生熔合时, 位于句首的“在”常常会出现隐现;一价动词“坐”后接施事作宾语, 这是动词施事论元与构式角色“状态客体”语义熔合的结果 (陈昌来、雍茜, 2015) 。
还有人指出, 存在句与事件句意义不同。比如, 例 (6) 中的句式表面看都是“V着句”, 但例 (6a) 是“表达某处以某种方式存在着某种事物”, 表示“存在”, 例 (6b) 是“表达某处[某施事]干着某件事”, 表示“事件” (范晓, 2016) :
例 (6)
a.台上坐着主席团。/广场上站着许多人。
b.台上唱着黄梅戏。/广场上跳着秧歌舞。
近年来, 有些学者意识到句式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相互对应关系, “特别要研究一种意义可能有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一种形式可能有的各种意义” (范晓, 2016:726) 。
SFL历来把形式与意义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较早采用SFL探讨英语存在句的是黄国文 (Huang, 1996) , 而王勇与徐杰从系统功能类型学的角度提出, “存在句”和“方位句”的区别在于其语义分布不同 (Wang & Xu, 2013) 。邓仁华 (2015) 则认为, 汉语“地点型”存在句与“方位句”在主位组织和信息组织方面有差异, 类型上都是关系过程小句。
学界还有一种观点:“台上坐着主席团”之类的句式是一种焦点结构。比如, 徐烈炯 (2002) 指出:汉语中动词和主宾语之间, 动词和时间/地点成分之间, 词序安排等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选取何种词序取决于“信息焦点置于句末”的原则。他用提问及其相应回答的方式解释了类似句式:
例 (7)
a.问:主席团呢?答:主席团坐在台上。
b.问:台上呢?答:台上坐着主席团。
也即“台上坐着主席团”和“主席团坐在台上”的主要区别是信息焦点不同, 所要回答的问题不同。不过也有学者认为, 用句法规则确认“自然焦点”位置的做法并不可靠, 提出汉语句子中既不存在语法化了的固定“自然焦点”位置, 也不存在“尽量将信息焦点置于句末”的词序策略 (李湘、端木三, 2017) 。
综上, 从目前有关“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研究来看, 鲜有研究利用基于语篇的理论体系, 鲜有研究重视形式与意义的不可分割性, 鲜有研究探讨类似句式背后的规律性特点。基于语篇且目标是用来分析语篇的SFL完全可以在类似句式的探讨上有所作为, 尤其是GM能够系统地解释这类语言现象的形成机制。
03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
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包括IGM和人际语法隐喻 (参见Yang, 2019) 。语篇语法隐喻 (Martin, 1992) 虽很有价值, 但诸多问题仍未解决 (Yang, 2018) 。本文仅涉及IGM。先看例 (8) :
例 (8)
a.If a fire burns more intensely, it gives off more smoke.
b.Fire intensity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smoke injection. (Halliday, 1995/2004:19)
上述的例 (8a) 由两个小句组成, 例 (8b) 则是由一个小句组成, 从所表达的基本意义上讲二者是相同的, 但它们在文体、修辞效果等方面不一样, 句式结构不同。在个体语言发展或者语篇发展方面, 例 (8a) 先于例 (8b) 出现。原则上可以理解为例 (8b) 是由例 (8a) 紧缩而来, 即两个小句 (a fire burns intensely, it gives off smoke) 分别向下级转移为名词词组 (fire intensity, smoke injection) , 整个结构从小句复合体转为小句。这一结构上的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语篇效应或修辞效果。例 (8a) 是一致式表达(congruent form), 例 (8b) 是隐喻式表达 (metaphorical form) 。一般而言, 只有复句转为小句、小句转为词组、词组转为词、词转为词素的情况下, 才会发生IGM, 没有级转移就不会有语法隐喻 (He & Yang, 2014) 。
区分隐喻式与一致式的重要途径是观察所涉结构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1) 年龄标准, 即儿童在学会流利的书面表达之前, 不会产出IGM。年幼儿童的言语一般没有隐喻, 八九岁后才会用语法隐喻 (Halliday, 1985;Halliday & Martin, 1993) 。(2) 难易度标准, 即平白、简单的表述往往就是一致式, 可以通过词汇密度来判断 (语篇中的实词项与小句之比即为词汇密度) 。(3) 合乎自然标准, 即在“平白体”英语中, 语义和形式之间存在“自然”的关系, 如动作体现为动词, 描述体现为形容词, 逻辑关系体现为连词等。(4) 历时标准, 即儿童最初所学到的话语表达, 或者说语言发展史上先出现的表达, 往往就是一致式。因为人类语言发展必然是由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5) 典型性标准, 即一般而言典型的表达要么是常见的表述, 属于一致式, 要么是“去隐喻化”之后的表达, 已成为惯常表述, 也属于一致式。
虽然韩礼德论述GM时用的例子多数是英语, 但语法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 汉语也不例外。我们从总字数达150亿的北京语言大学B C C语料库中随机找一个小句复合体例 (9a) , 以此为例可以较好地观察汉语中的IGM。
例 (9)
a.如果我一本正经地写, 那么公众就会看不明白。(BCC)
b.一本正经的写作公众看不明白。
c.公众之糊涂源于作品之正经。
d.让人懵逼的正经之作。
例 (9a) 是一种平白的常见表述, 小学生都能够产出类似的句子, 合乎自然 (动作体现为动词“写”“看”, 而描述体现为形容词或副词“一本正经地”, 逻辑关系体现为连词“如果……那么……就”) 。这些都说明, 例 (9a) 是典型的一致式。该一致式由两个小句组成, 如果前一个小句向下级转移为词组“一本正经的写作”, 那就产生了文体上的差异, 有了修辞效果。于是例 (9b) 是隐喻式。不过, 这只是前一个小句级转移, 产生语义错配。如果两个小句都发生级转移, 成为例 (9c) , 语法隐喻就更加突显。如果进一步级转移为例 (9d) , 那么语法隐喻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假如例 (9d) 进一步发展成为名词, 那么该名词有可能逐步演变为一个术语或一个抽象概念。
这里的例 (9 b) (9 c) 和 (9d) 都是I G M, 其中的语义成分逐渐减少, 隐喻的程度则逐步增强。相对而言, 例 (9d) 的隐喻程度最高, 意义最为浓缩, 也不大好理解。隐喻程度不一, 但属于同一意义的变异表达往往会形成隐喻“并发”现象 (metaphoric syndrome) (2)。
04
“台上坐着主席团”是概念语法隐喻
表1“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元功能分析
05
类似句式的概念语法隐喻之成因
06
结论
无论是功能语言学者 (比如Christian Matthiessen与James Martin) 还是其他学者 (如John Bateman) 都曾表示, 语法隐喻是一大理论创新。学界尚未充分认识到该理论的价值, 更不可能用此来探讨语言研究中的“疑难杂症”, 这亟须改变。IGM可以系统地解释类似“台上坐着主席团”这样的诸多句式。依据SFL, 该小句是典型的IGM, 由复句“那是主席台, 主席团坐在台上”级转移而来, 复句中的两个小句分别是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由此, “台上坐着主席团”同时具备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的特点。当然, 到了一定阶段, 这些句式在语言使用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化, 可能会成为一种常用句式。该句式中“台上”既是主语 (就人际功能而言) , 又是环境成分 (就概念功能而言) , 同时还是主位 (就语篇功能而言)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 Halliday, M. A. K.&Martin, J.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M]. London:Falmer, 1993.
[3]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In J. J. Webster (eds) . The Language of Science[C]. London&New York:Continuum, 1995/2004:7-23.
[4] He, Q.&Yang, B. A study of transfer directions in grammatical metaphor[J].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4 (3) :345-360.
[5] Huang, G. W. Experiential enhanced theme in English[A]. In Berry, M., Butler, C.S., Fawcett, R.P.&Huang, G.W. (eds) . Meaning and Form: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 (Meaning and Choice in Language:Studies for Michael Halliday) [C]. Norwood, NJ:Ablex, 1996:65-112.
[6] Martin, J. 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92.
[7] Martinet, A.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8] Wang, Y.&Xu, J. A systemic typology of possessive and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J]. Functions of Language, 2013 (1) :1-30.
[9] Yang, B. Interpersonal metaphor revisited:Identification, categorization, and syndrome[J]. Social Semiotics, 2019 (2) :186-203
[10] Yang, B. Textual metaphor revisited[J].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8 (2) :205-222.
[11] Zipf, 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 Cambridge, Mass.:AddisonWesley Press, 1949.
[12]曹伯韩.主语宾语问题随感[J].语文学习, 1956 (1) :29-32.
[13] 岑麟祥.讨论主语宾语的几个原则[J].语文学习, 1955 (10) :19-20.
[14]陈昌来, 雍茜.构式语法的论元熔合观[J].汉语学报, 2015 (4) :32-38+95.
[15]陈国亭.实义切分与汉语词序[J].当代修辞学, 1984 (1) :56-58.
[16]陈仲选.对于曹伯韩、高名凯两位先生主语宾语的意见[J].语文学习, 1956 (3) :33-34.
[17]储泽祥等.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 1997 (4) :13-20.
[18]邓仁华.汉语存在句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 2015 (1) :37-47+145.
[19]范晓.句式的几个问题——基于语言习得的视角[J].海外华文教育, 2016 (6) :723-738.
[20]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1]蒋绍愚, 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998年重印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4/1998.
[23]李临定.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4) :180-186+57.
[24]李湘, 端木三.“自然焦点”有多“自然”?[J].世界汉语教学, 2017 (4) :448-462.
[25]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
[26]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9 (3) :103-107.
[27]陆俭明.对构式理论的三点思考[J].外国语, 2016 (2) :2-10.
[28]吕叔湘.狙公赋茅和语法分析[J].汉语学习, 1982 (4) :1-3.
[29]任铭善.主语、宾语问题是怎样的问题[J].语文学习, 1956 (3) :27-33.
[30]孙毓平.句首的方位词[J].语文知识, 1958 (6) :30-33.
[31]王了一.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J].语文学习, 1956 (1) :21-25.
[32]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33]邢公畹.论汉语造句法上的主语和宾语[J].语文学习, 1955 (9) :25-27.
[34]徐烈炯.汉语是话题概念结构化语言吗?[J].中国语文, 2002 (5) :400-410+478.
[35]杨炳钧.“王冕死了父亲”的概念语法隐喻视角[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96-104
[36]张志公.关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几点意见[J].语文学习, 1956 (4) :20-24.
[37]周国光.句法变换和语义兼容[J].汉语学习, 1999 (1) :9-11.
[38]朱德熙.朱德熙选集[C].袁毓林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62/2001.
[39]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 (1) :4-18.
[40]祝孔嘉.从教学的经验来淡主语宾语问题[J].语文学习, 1955 (12) :34-36.
注释
1 (2) 文献中大多译为“语法隐喻综合征”或“症候群”。这不容易理解, 也容易误解。本文拟译为“语法隐喻并发现象”。
滑动查看更多
科研助力 | 扎根理论听不懂,NVivo实操做不出,科研论文没救了?
文学悦读 |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徐贲教授: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为何有必要精读?
文学悦读 | 谭晶华教授: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从夏目漱石到川端康成
学术杂谈 | 牛津大学严飞博士:社会学看待“污名化”与社会突发事件
科研助力 | 扎根理论听不懂,NVivo实操做不出,科研论文没救了?
科研助力 | 中山大学王宁教授的方法课:30讲带你搞懂质性研究方法
Summer
Sunshine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我知道你在看哟